找到相关内容492篇,用时4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顺法师三乘共法与宗喀巴大师中士道的比较研究

    可由业果的原理说明。始从人乘,终至大乘,名之曰‘五乘’,而这因缘生法的原理亦即所谓因果法的原理,是五乘所共修的法。一个人,尤其是做了一个佛教徒的人,对因果业报,不能深信,则不能领受真正的佛法,…这...可以贯通,这出于印顺法师对《阿含经》的深刻理解。[37]   《成佛之道》三乘共法最后部份解说二乘圣者的境界,这一部份也是《广论》所无。三乘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)一切圣者同证一味的解脱。声闻乘见道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0751764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心性论述评

    一跃而登于妙觉之!所以,天台宗有“一生入妙觉”的说法。   三 中国佛教的心性转化学说   既然心性论探讨的是心本来具足的种种特性及其相关的问题,就势必要面对心性的转化...middot;郑弘传》说:“处非其,行非其道,果殒其性,以及厥宗。”关于它的意思,唐代颜师古解释说:“性,生也。谓:与上官桀谋反,诛也。”这就是说,郑弘因为与...

    恒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5151853.html
  •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

    因而信心倍增,勤诚念佛,也促成她撰述该书的缘起[21]。  在净土信仰中,观世音菩萨本籍是属于西方极乐世界,但在世间行菩萨道,救渡众生于苦难中,更要紧的是观世音经阿弥陀佛授记,未来接替者,在三圣佛...的是念佛法门,  诵念礼拜的有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清净大海众菩萨等,说明每日朝暮二次、洗手漱口、前焚香、敬茶、合掌礼拜之。随后并列出念佛十大利益,其中之一是「常得观音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1051982.html
  • 净土宗义探讨序言——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(2)

    佛号弥陀,现在说法,其国清净,具四德庄严,永绝讥嫌等无忧恼,人天善恶皆得往生,到彼无殊齐同不退。何意然者。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出家,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,以佛愿力,五逆与十恶,罪灭得生;... 他说:“行人信愿持名,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。”  九祖的意思是:文殊、弥勒、的人不但可以往生;万恶谤佛的人,只要回心念,无一人被拒在极乐之外。为什么?弥陀本愿大力如此。阿弥陀佛他心甘情愿把他...

    释圣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3852193.html
  • 论析元代佛教度脱剧—以佛教“度”与“解脱”概念为诠释观点(1)

    仙为,称为“超凡入圣类型”。第二种本是神仙,因罪被贬下凡,后得“度人者”导引,重返天界,称为“谪仙返本类型”[27]。上述几学者对度脱剧共同的界定是“被度者”最后因“度人者”之助而成仙成佛。胡可立...生脱死,超出三界,但其目的只在自度自觉。“菩萨”是修六度万行,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;所以菩萨乘是上求大觉—成佛,下化有情—度众。自初发心行菩萨道,至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到达补之妙觉菩萨...

    李惠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152368.html
  • 法性空慧学概论(1)

    杵者,金刚杵有三股、五股、七股、九股之别,故其杵皆两头颇大,中间则细唯一股。此义显示菩萨行果,于世第一入真见道前,须广修福慧种种观行,行相宽广,迄真见道后及至圆满,其功德行相亦甚宽广,喻如金刚杵之...如是力,如是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、本末究竟等,唯佛与,乃能究竟’。则诸法实相,不唯无相,而且具足一切相,无不显现;亦是法性之增义。法性之增义虽皆不离本义,但今此法性空慧学中所讲,则拣除增义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3252684.html
  • 缘起赞 [] 上

    为直至之路,不依月称论理所得未必为成佛之路,故此法派由阿底峡尊者至藏以后噶当派各大德皆依之修行,观其列传可知。以前如马巴木、那若巴等,乃至赤松顿真、莲花生与莲花生二十五大弟子,皆根本此派皆不差错,...不依馀力之心,是为增上心。然反观我今日力量,能对于一切如母有情拔苦予乐乎?不但我有未能,即诸阿罗汉诸大菩萨皆有未能,能者惟佛一人。以有五智,一毛之光,功德无量。故我须发成佛之心,具足佛功德,始能满我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10654309.html
  • 佛教问答750题(1)

    成圣种;教化罗汉,令作菩萨;教化菩萨,令入。  31.问:何为凡人?  答:庸愚之辈,六道众生,皆是。  32.问:何为六道?  答:世间凡夫,分为六辈,各由其道,故曰六道。其名曰地狱,饿鬼、旁生...答:三者为佛法僧,以能利益世间,希有难遇,故喻称宝。  4.问:何者为?  答:佛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,教主之德号,其义为觉者。所谓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也。  5.问:何者为法?  答:法者救世度人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12254323.html
  •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(2)

    而三乘家则认为:并非所有的众生皆可成佛,是以成立五姓各别之说,认为无姓有情必不成,二乘定姓各证自,亦不可转小向大。可见,二家的观点的针锋相对,各执一词,各说其理,难以兼容。然而,作为一个学之人,...姓有情也具备无为的无漏清净法,然而无姓有情终不能成佛,那只是因为他不具备通往的那些有为无漏法的种子,所以此类有情但求生死,远离一切发趣事业,不行菩萨道,不求智慧,所以难成佛道,并不是说他就不具备...

    昌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0654420.html
  • 先秦儒家与原始佛教基本思想的差异

    最高点,在佛教看来只居六道中间一点不同,更重要的是儒家以人为本位,儒家修养的最高峰--圣人--为人伦之至,圣人依然是人,而佛教则以来注重人的殊胜,并且成佛之后,已出世间、了生死、入涅盘,不仅不在人道,...用这理由来破佛教三世因果、六道轮回的基本思想。南朝梁武帝时,郭祖深舆榇上书,有封事二十九条,反对梁武帝崇信佛教﹔在同时又有荀济,也上书说能祸国短祚。(注3) 由此可知,即是在佛法最盛的时代,反对佛教...

    陈郁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1254587.html